德国企业如何调整大中华区战略
高管概览
德国企业不再问是否要在大中华区本地化,而是问他们能以多快—多深的速度,嵌入市场驱动、人工智能赋能和本地支持的运营。
- 中国内地:绝大多数企业保留其业务足迹,尽管许多企业预计2025年行业将恶化。
- 香港特别行政区:信心自2019年以来反弹至历史新高,然而,成本和人才方面的逆风依然存在。
中国内地:从保护利润到构建本地生态系统
调查信号 – 德国商会商业信心调查 2024/25
绝大多数受访者计划保留在华业务,将“保持竞争力”列为主要驱动因素。越来越多的在华德国企业现在“显著更独立地”运营,不受总部影响。同时,“购买中国产品”偏好已成为首要监管担忧。
发生了什么变化? 价格压力和需求疲软已压缩了传统的进口加价模式。德国高管表示,除非在中国境内建立产品、供应链和研发实力,否则本地竞争力将会下滑。
实践案例
- 博西家用电器已在其南京总部设立了先进的研发中心。博西家用电器集团首席执行官Matthias Metz表示:“我们在中国的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市场份额;更是为了未来而建设——在中国,为中国,也为世界。”他们的一些全球产品,包括大容量冰箱和洗烘一体机,目前正在中国开发。
- 宝马沈阳工厂——该公司在德国以外最大的工厂——已推出专为中国买家定制的iX3版本。此外,下一代圆柱形电池的试生产已在沈阳启动。
- 贺利氏在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时,其在华投资的战略定位并非依赖人口红利的低端制造中心,而是明确旨在“为中国客户提供本地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这种通过创新和本地化解决方案服务中国市场的专注,使贺利氏在市场中开辟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如今,贺利氏已在中国设立了五个创新中心,与本地客户合作开发新产品,从而巩固了其作为客户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
香港:重塑其门户角色
调查信号 – 德国企业在香港 2025
绝大多数企业看重靠近中国内地和低税率;然而,高工资和更高的租金拉低了其表现。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搬迁计划,约三分之一将在两年内扩大投资。对于受地缘政治问题影响的企业而言,美国主导的关税正在侵蚀超过半数受访者的利润,然而同样的紧张局势也刺激了对德国商品的需求,并将市场空间交给了非美国供应商。
因此,香港正在演变为一个“韧性缓冲”:它并非最便宜,却是将人工智能治理、知识产权仲裁和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推广到亚洲之前最快的试验场。
对德国总部董事会的跨中心影响
我们的德国业务部建议采取三项即时行动,将“深度本地化”转化为集团层面的竞争优势:
- 本地管理,定期审查
德国总部作为关键运营指标和合规门槛的最终把关者,但让您的中国实体负责其损益和现金流。由了解中国会计准则(Chinese GAAP)和香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HK IFRS)的外部审计师(或精品咨询公司)进行的季度内部控制审查,可在不扼杀本地速度的情况下,让总部感到安心。 - 让设计师与客户紧密合作
将小型、跨职能的“概念到原型”小组(德国首席工程师 + 本地设计师 + 供应商工程师)整合到本地工厂。他们向德国首席技术官汇报规格,但在亚洲工作以实现快速反馈。
改善在华供应链
让本地采购主导向国内供应商的转变——更短的交货时间、减少跨境运输和清关,以及24小时内现场工程访问,可降低运费和紧急订单溢价,同时德国总部保留最终审计和批准权,以保护质量和合规标准。
华德如何助您在本地化战略中取得成功
我们的大中华区德国业务部可以帮助德国企业确保他们拥有健全的控制机制,以降低风险并提高运营效率。
市场服务
- 内部控制审查:我们经验丰富的审计团队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减轻风险,例如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错报,或不遵守内部标准操作程序(SOP)的情况;评估控制环境;执行流程和控制测试;审查文件和政策;并提供建议以弥补控制漏洞并加强控制框架。
- 跨中心架构:经中小企业验证的税务高效持股、知识产权和现金池蓝图。
总结展望
德国投资者的信心不再以“我们是否留下”来衡量,而是以“我们本地化有多深入”来衡量。大中华区的下一个增长周期属于那些能够本地化行动并网络化思考的企业:以中国速度实现本地研发、采购和销售,同时利用香港的门户金融和法律基础设施——这将成本压力转化为利润韧性,并使董事会的风险指标保持在安全区。